易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

钢结构维修、翻新、隔层、厂房、防水防腐工程商

24小时服务热线:

158-6661-1450

如何加强对钢结构建筑的日常维护和检查?

联系电话:158-6661-1450

商品说明

钢结构建筑的日常维护和检查是延长其使用寿命、保障结构安全的核心环节,需围绕 “防腐蚀、保稳定、护防火、早预警” 四大目标,建立 “日常巡检 + 定期检测 + 专项维护 + 应急处置” 的全周期管理体系,结合钢结构易锈蚀、节点易松动、高温易失效的特性,针对性落实管控措施。以下是具体实施方法:

一、明确维护检查的核心对象与优先级

钢结构的安全风险集中在 “承重构件、连接节点、防护涂层” 三大核心部位,需按 “优先级” 差异化管控:


优先级核心部位风险点维护检查重点
高优先级承重构件(钢柱、主梁、支撑)锈蚀导致截面削弱、弯曲 / 失稳变形、应力集中截面厚度、垂直度 / 水平度、表面裂纹
高优先级连接节点(高强螺栓、焊缝、节点板)螺栓松动、焊缝开裂、节点板锈蚀螺栓扭矩、焊缝外观 / 探伤、节点板变形
中优先级防护涂层(防腐涂料、防火涂料)涂层脱落、开裂、厚度不足涂层完整性、厚度检测、附着力
中优先级次要构件(檩条、拉条、楼承板)檩条侧弯、拉条松动、楼承板破损檩条间距、拉条张力、楼承板锈蚀
低优先级附属设施(爬梯、检修平台)连接件松动、踏板锈蚀螺栓紧固性、踏板承载力

二、构建 “三级” 维护检查体系(日常 + 定期 + 专项)

1. 一级:日常巡检(高频、直观、全覆盖)

  • 频率:每周 1 次(普通建筑);每 3 天 1 次(户外、高湿 / 腐蚀环境,如化工厂房、沿海建筑);极端天气(暴雨、暴雪、大风)后 24 小时内必检。
  • 执行人员:物业运维人员或现场安全员(需经基础培训,掌握 “看、摸、敲、测” 基本方法)。
  • 核心内容与方法
    • 外观检查(目视为主):
      • 构件表面:是否有明显锈蚀(红锈面积>5% 需标记)、变形(如钢梁下挠、钢柱倾斜)、裂纹(焊缝或构件表面可见裂纹);
      • 涂层:防腐 / 防火涂料是否脱落(面积>0.1㎡需记录)、开裂(裂纹宽度>0.5mm 需关注)、鼓泡;
      • 节点:高强螺栓外露丝扣是否齐全(≤2 扣为异常)、焊缝是否有焊渣脱落或开裂;
      • 排水:屋面、平台是否积水(积水易导致檩条、楼承板锈蚀),排水口是否堵塞。
    • 简易检测(工具辅助):
      • 螺栓检查:用普通扳手轻拧螺栓,若能转动 1/4 圈以上,判定为松动;
      • 涂层厚度:用便携式涂层测厚仪(精度 ±5μm)随机抽检,每 10㎡测 3 点,低于设计厚度 90% 需记录;
      • 构件变形:用水平尺检查钢梁水平度,用线锤检查钢柱垂直度(偏差>H/1000 需标记,H 为柱高)。
  • 记录要求:建立《日常巡检台账》,标注 “正常 / 异常”,异常项需附照片、位置坐标(如 “B 区 3 轴钢柱西侧焊缝开裂”),明确整改责任人。

2. 二级:定期专业检测(低频、深入、数据化)

  • 频率:每年 1 次全面检测;每 5 年 1 次深度检测(适用于使用年限≥10 年的建筑,或高风险场景如大跨度场馆、重型厂房)。
  • 执行主体:具备 “钢结构检测资质” 的第三方机构(需提供 CMA 检测报告)。
  • 核心内容与标准(依据《既有建筑维护与改造通用规范》GB 55022-2021):
    • 结构变形检测
      • 用全站仪测钢柱垂直度(允许偏差≤H/1500,且≤15mm)、钢梁挠度(允许偏差≤L/250,L 为梁长);
      • 用激光测距仪测檩条间距(偏差≤±5mm)、支撑长度(偏差≤±10mm)。
    • 构件材质与锈蚀检测
      • 用超声波测厚仪检测钢材截面厚度(锈蚀导致厚度减少>10%,需评估承载力);
      • 对重点构件(如柱脚、节点板)取样,检测钢材力学性能(抗拉强度、屈服强度)是否满足设计要求。
    • 节点连接检测
      • 高强螺栓:用扭矩扳手检测终拧扭矩(偏差≤±10% 为合格),每榀钢架抽检螺栓数量≥10%;
      • 焊缝:对一级焊缝 100% 超声波探伤(UT),二级焊缝 20% 抽样探伤,禁止出现未熔合、裂纹等缺陷。
    • 防护涂层检测
      • 防腐涂料:测总厚度(户外≥120μm,室内≥80μm),附着力用拉拔仪检测(≥0.15MPa);
      • 防火涂料:测厚度(薄型≥3mm,厚型≥7mm),核查耐火极限是否仍满足设计要求(如柱≥2.5h,梁≥1.5h)。
  • 输出成果:出具《钢结构检测报告》,明确 “合格 / 不合格”,对不合格项提出整改建议(如 “C 区 2 轴钢梁锈蚀严重,建议除锈后补涂环氧富锌底漆 + 聚氨酯面漆”)。

3. 三级:专项维护(针对性、闭环、长效)

根据日常巡检和定期检测发现的问题,分 “防腐、防火、节点、结构矫正” 四类开展专项维护,确保隐患闭环。
(1)防腐专项维护:阻断钢材锈蚀
  • 适用场景:构件表面出现红锈、涂层脱落面积>5%、截面厚度减少>5%。
  • 核心步骤
    1. 除锈处理
      • 轻度锈蚀(局部斑点):用角磨机(配钢丝轮)打磨至 Sa2.0 级;
      • 中度锈蚀(大面积红锈):用喷砂除锈(户外)或动力工具除锈(室内),达到 Sa2.5 级(钢材表面无可见油脂、铁锈,仅留均匀氧化皮);
      • 除锈后 4 小时内完成第一道涂装(避免二次锈蚀)。
    2. 涂料补涂
      • 底漆:优先用环氧富锌底漆(锌含量≥80%,厚度 60~80μm),增强附着力;
      • 面漆:户外用聚氨酯面漆(耐候性强,厚度 40~60μm),室内用醇酸面漆(成本低,厚度 30~50μm);
      • 补涂范围:超出锈蚀边缘 100mm 以上,确保涂层衔接平整。
  • 周期要求:户外钢结构每 5 年全面检查补涂,沿海、化工环境每 3 年 1 次;室内钢结构每 8~10 年 1 次。
(2)防火专项维护:保障高温承载能力
  • 适用场景:防火涂料脱落面积>0.5㎡、厚度不足设计值 85%、板材破损(如防火石膏板开裂)。
  • 核心步骤
    1. 涂层修复
      • 超薄型 / 薄型涂料:清除破损涂层,用同类型涂料分层补涂(每层厚度≤1mm,间隔≥24h),干燥后测厚度;
      • 厚型涂料:用防火砂浆(或同类型厚涂涂料)填补凹陷,表面用抹刀收平,养护 7 天后测抗压强度(≥0.3MPa)。
    2. 板材维护
      • 防火板材(如硅酸钙板)破损:更换同规格板材,拼接处用防火密封胶封堵(缝隙≤2mm);
      • 龙骨松动:加固螺栓(扭矩≥设计值),增设斜撑(间距≤1.5m)。
  • 关键要求:补涂后需抽样检测耐火极限(按 GB/T 9978.1 进行模拟火灾试验),确保达标。
(3)节点专项维护:防止连接失效
  • 适用场景:螺栓松动、焊缝开裂、节点板变形。
  • 核心步骤
    1. 螺栓复拧
      • 松动螺栓:先除锈(丝扣处用钢丝刷清理),再用扭矩扳手按设计扭矩终拧(如 M20 高强螺栓终拧扭矩 400~450N・m),终拧后做红色标记;
      • 锈蚀螺栓:更换同规格高强螺栓(需匹配抗滑移系数,如≥0.45),安装后 24h 内检测扭矩。
    2. 焊缝修复
      • 表面裂纹:用角磨机打磨去除裂纹(深度≥裂纹长度的 1.5 倍),再用气体保护焊补焊(焊丝型号与母材匹配,如 Q355 钢用 ER50-6);
      • 未焊透 / 夹渣:先超声波探伤定位缺陷,再碳弧气刨清除缺陷,补焊后重新探伤(合格率 100%)。
  • 质量验证:复拧后螺栓扭矩合格率≥90%,焊缝修复后 100% 探伤合格。
(4)结构矫正专项维护:恢复构件承载能力
  • 适用场景:钢梁下挠(超 L/250)、钢柱倾斜(超 H/1500)、檩条侧弯(变形量>5mm)。
  • 核心方法
    • 轻度变形(如檩条侧弯):用千斤顶缓慢顶推矫正,矫正后增设拉条(间距≤3m)固定;
    • 中度变形(如钢梁下挠):采用 “加热矫正”(局部加热温度≤800℃,避免过烧),配合千斤顶辅助复位;
    • 重度变形(如钢柱倾斜):需临时加固(增设缆风绳或支撑),再用液压千斤顶矫正,矫正后复核垂直度(偏差≤H/2000)。
  • 安全要求:矫正时需卸载(如屋面清雪、暂停使用),设置警戒区,避免构件突然回弹。

三、强化应急处置与长效保障

1. 极端天气后的应急检查与处置

  • 暴雨后:重点检查柱脚(是否积水导致锈蚀)、屋面排水(是否堵塞)、楼承板(是否漏水),发现积水立即抽排,锈蚀部位临时涂防锈漆;
  • 暴雪后:用无人机或登高设备检查屋面雪荷载(厚度>30cm 需组织清雪),观察钢梁下挠情况(实时监测挠度,超 L/200 立即疏散人员);
  • 大风后:检查支撑系统(是否松动、屈曲)、檩条(是否位移),对松动构件临时用连接板固定,禁止人员靠近危险区域。

2.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

  • 责任明确:明确业主为维护检查第一责任人,物业 / 运维单位负责日常执行,第三方机构负责专业检测,签订《维护责任书》,避免推诿;
  • 档案管理:建立 “钢结构维护档案”,收录设计图纸、材料证明、历次检测报告、维护记录,实现 “全生命周期可追溯”;
  • 人员培训:每年组织 1~2 次培训,内容包括 “钢结构基础常识、巡检工具使用、隐患识别方法”,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;
  • 资金保障:将维护费用纳入年度预算(按建筑面积计算,约 2~5 元 /㎡/ 年),避免因资金不足导致维护滞后(如东北体育馆事故中,长期未投入维护资金是重要诱因)。

3. 技术升级:推广智能监测

对大跨度场馆、高层钢结构等重点建筑,可部署 “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”:


  • 传感器部署:在关键节点安装应变计(监测应力)、倾角仪(监测倾斜)、温湿度传感器(监测环境腐蚀风险);
  • 数据预警:通过云平台实时采集数据,设定阈值(如应力超设计值 80%、倾斜超 H/1500),自动发送短信 / APP 警报;
  • 远程诊断:联动第三方机构,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,提供精准维护建议,实现 “从被动维修到主动预警” 的转变。

四、核心总结

钢结构建筑的日常维护和检查,关键在于 “抓重点、重闭环、长坚持”—— 重点关注承重构件和节点,确保发现的隐患 100% 整改闭环,长期坚持 “日常巡检不松懈、定期检测不省略、专项维护不拖延”。唯有如此,才能避免因维护缺失导致的结构失效(如锈蚀削弱、节点松动),充分发挥钢结构 “轻质高强” 的优势,保障建筑安全使用至设计年限。